三季人
时间:2015-01-30
作者:蓁蓁
点击: 次
早晨,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。有人来到,问子贡:“你是孔子的学生吗?”
子贡答道:“是的。有何见教?”
“听说孔子是名师,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?”
“惭愧。”
“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,不知可否?”
子贡很爽快地答道:“好。”
“其实,我的问题很简单。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?”
“四季。”子贡笑答。
“不对,一年只有三季!”
“四季!!”
“三季!!”
“四季!!!”子贡理直气壮。
“三季!!!”来人毫不示弱。
然后就争论不止,很长时间也不停。孔子听到声音,从院内出来,子贡上前讲明原委,让孔子评定。
孔子先是不答,观察一阵后说:“一年的确只有三季。”
来人见此,大笑而去。
待来人走后,子贡忙问老师:“这一年应是几季?”孔子答:“四季。”
子贡不解。孔子继而说道:“这时和刚才不同,方才那人一身绿衣。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。蚱蜢者,春天生,秋天亡,一生只经历过春、夏、秋三季,哪里见过冬天?所以在他的思维里,根本就没有‘冬季’这个概念。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。”说完,子贡立刻明白了。
这是“子贡问时”的故事,既是故事,便无所谓真假,能有所得就好。
庄子在《外篇·秋水》中也曾说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”这又是一只不可语冰的夏虫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被类似“蚱蜢”这样的夏虫折磨得、历练得成熟稳重起来,遇见不讲理的不通情的人,心想这是“三季人”,便不会执拗于认同了。
是的,“三季人”,不知为何我竟很喜欢这个称呼,没有“对牛弹琴”的恼怒与不屑口吻,也少了“井蛙、夏虫”的讽刺与说教味道,只将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称为“三季人”,将对方放在是一个平等的位置,语气是舒缓的,目光是温和的,心态是平静的。
很多人从这个故事里悟到了:不争,不辩,不闻,不看……
一连串的否定,忍让别人时为免也太拘囿了自己。不如遇事遇人时多听,多看,多思,多让,多帮……心中有尺度,天地自然宽。
因为我们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“三季人”呢?